“40年之前,我们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,也共同体验考试的紧张。我们班一直是年级中的优秀班,我们为此感到骄傲,感到自豪!
不管岁月多么沧桑和艰辛,但我们的师生之情都难以磨灭,难以忘怀,回首望,人间冷暖,世风炎凉,让人难舍的还是师生情、同学情。”听完张老师讲的故事,孙建安老师接着说道:
杨家庄除了一条南北向的龙游河之外,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里河。所谓里河是指那些不通外河或半通外河的老河道,大多天然形成,年代久远,河面弯曲狭小,河里水草芦苇密集。水质碧绿清澈,一眼见底。记得小时候上学从河边走,常常会看到清澈的河水中,悠悠荡荡徘徊着无数小鱼小虾,最大的也难过三寸。那时经常用碗瓷瓦片打几下水漂,惊得小鱼四处乱窜。有时站在水边便能摸几只田螺。如果看见有明显从水底爬上来的一条印痕,伸手到靠近水边的印痕尽头,必定会掏上来一只河蚌。如果运气好,还能捞到三角蚌。我曾见到有人摸到一只五斤多的大蚌,开出了一大把珍珠。除了田螺河蚌,河里还有一种叫做“蚬子”的东西。(蚬子:软体动物,介壳形状像心脏,表面暗褐色,有轮状纹,内面色紫,栖淡水软泥中。肉可食,壳可入药。亦称“扁螺”。)小如指甲,大如铜钱,密布河床。蚬壳的颜色缤纷多姿,因环境而异,大体由白、黄、黑等色彩构成。儿时生活贫瘠,一年半载难见荤腥,对于我们来说,吃上蚬子肉是彼时生活的需要,也给我们的儿时记忆增添了许多欢快。每年立夏一过,村庄的男女老少,或卷起裤腿、或仅穿内衣、或脱得精光赤溜地钻到清澈的河水里,一个猛子下去,能捞上来一捧;一个小时便可以捞上几斤。将这些蚬子拿回去用水煮了,挑出肉来。清炒熬汤红烧均可,不过无论何种做法,那鲜美的风味总是让你垂涎无比。有时我们还把摸到的蚬子拿到集市上换几个小钱,贴补窘困的家庭。由于里河既浅又小,到了冬天很容易结冰,这里便成了天然的溜冰场。城里的孩子买溜冰鞋在水泥路上穿梭,我们小时候穿着球鞋便可以溜冰,而且是真正的溜冰。到了夏天,因为河水既清又浅,中间也难没人头,这里又成了天然的游泳馆。特别炎热的中午,村里男女老少都到河里洗澡、游泳,不担心会被淹死。
我有两个姑姑,不过都不是奶奶生的,而是过去分在我们队里的知青。她们一个叫张琴,一个叫李静。
奶奶特别喜欢知青。两位知青嘴巴也甜,他们叫奶奶干娘;叫父亲、妈妈大哥大嫂。我与妹妹叫她们姑姑。
集体的时候,口粮严重不足,而且大多是大麦、燕麦,女知青们吃不惯。这时候,奶奶总是将极少的大米送给他们;还常常将他们叫到家里吃煮玉米,烤山芋。。。。。
有件事想起来特别好笑:有天晚上张琴带回来一口袋豆子,黑色的,张琴让奶奶炒给她吃。奶奶叫她掏出来一看,原来是羊屎!
劳动是光荣的,生活是艰苦的,除了奶奶、父母对女知青很好之外,队里的小伙子们对她们也很客气。
那时候女知青被称为“高压线”,农民是不许与她们谈恋爱的,更不能发生男女关系。如果被上面知道,轻则坐牢,重则枪毙!
可是有一年夏天,张琴竟然怀孕了!
当时天气燥热,张琴穿上宽大的衣裤,把肚子扎小。但还是被大队干部知道,请她到卫生院检查。这一查确诊她已怀孕三个多月。
村长立即宣布将张琴隔离审查,交代问题:这个男人是谁?
山雨欲来风满楼,全村的人都知道张琴未婚怀孕,流言蜚语到处传。有人同情,有人谴责。大家都在猜想这个男人是谁?
只有张琴本人知道是怎么回事,可她就是咬紧牙关不说。仅仅一个月,张琴脸上就瘦了一圈,眼角起了细密的皱纹,十九岁的少女,仿佛一下子变成了老太婆。
这天父亲正在玉米地里干活,突然有人高呼:“张琴跳河了!张琴跳河了!”
父亲赶到河边,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,好不容易才将张琴捞了上来。当时她头发散乱,双目紧闭,嘴里满是污泥。父亲不知道如何抢救,索性一股作气将她扛到医院。
由于救治及时,张琴转危为安;父亲却为此大病一场:热身子进水,感冒转肺炎。
张琴自杀未遂,村里也不再追问跟她同居的男人是谁,所幸肚中的孩子也安然无恙。
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。第二年二月,张琴在风雪严寒的环境下,在人们鄙视的眼光下,在愁云惨雾的心情下产下一个女儿。女儿的出生,给了她一些安慰,一些希望,也给了她一些勇气。
到我上初中的时候,女知青们全部回城去了。张琴与奶奶、父母依依惜别;李静后来被推荐上大学,招呼也沒打一声。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对此也不计较,反而常常思念她们。
值得庆幸的是:那位跳河差点淹死的张琴有情有义,逢年过节总要来我家看看。有时带两箱苹果,有时带一盒月饼。虽然值不了几个钱;不过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!作为投桃报李,父亲除了杀鸡宰鹅招待之外,还将整袋的花生、绿豆送给她,家里甚至一粒不留!
妈妈发觉一家老小都没得吃,免不了抱怨父亲太傻。父亲满不在乎地说:“人敬我一尺,我敬人一丈!别说是花生、绿豆,只要人对我好,就是要我的心也愿意给她!”
父亲义薄云天,姑姑也情真意切,从此上我家来得更勤,她和丈夫不穿的衣服也送给父母。临走时总是邀请父母到城里玩,还给父亲一张名片,上面有单位及家庭地址。
县城离家二十多里,父母虽然常去,可是从来不到姑姑家去。原因就是怕人家麻颊,同时也不想让姑姑破费。
1979年5月,我家遭受龙卷风袭击,六间旧草房全部倒塌。当年村里曾经代收过房屋保险,我和父亲便来到保险公司询问。工作人员都在讨论大事,对我和父亲视而不见!父亲气冲牛斗,一出门便撞上了一辆卡车!
司机骂骂咧咧扬长而去。父亲人未受伤,自行车却扭曲变形,再也不能骑回去了!
当时我与父亲都没带钱,愣在那里不知怎么办才好。“去找姑姑借钱!”自己脱口冒出一句。父亲愁眉苦脸犹豫了半天,终于同意到姑姑家去。不过再三关照我就说已经吃过饭了,免得人家买菜麻烦。
下午两点多钟,我与父亲按照名片地址来到姑姑门前。父亲一边敲门一边呼唤,好久才听到有个女孩应声。父亲估计她是姑姑的女儿,忙说自己家住桃园镇,找她妈妈有事。“不在!”小姑娘很不耐烦,门也不想为我们打开!
“这丫头真不懂事,不象她妈妈对人客气!72年出生,今年应该六、七岁了。”父亲笑着对我说道。
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!六、七岁也不算小,怎能如此不懂礼貌?“下次见到姑姑一定帮她告状!”我说。
“现在孩子警惕性高,她又不认识我们,不让我们进去是对的。”父亲理解地说。
“车子开脆不要,我们走回去算了!”我说。
“已经三点钟了,张琴肯定要回来的,我们就在外面等吧!”父亲一边说一边向小街对面一家小店走去,我立即跟上。自从早上出来,我们一口东西都没有吃!小店有面包、脆饼,因为没钱,也不好向人家要。
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经于见到张琴姑姑了!不过她不是从外面回来,而是从家里出来!父亲惊得目瞪口呆,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!
记不得我们是怎样离开县城的!奇怪的是那辆车子竟被父亲扛了回来,而他一点也没感觉到重!
这年中秋节,正是收获花生的时候,姑姑又来到我家,一进门她便连连自责:“该死该死!那天你们到我家去,正巧我到苏州去了,回来后才听女儿说起。小家伙不知招待客人,结果被我骂了一顿!当初若不是大哥下河救我,现在哪里还会有她?”
她明显是在说慌。其实她若开门,借几块钱,我们也不会在那里吃饭!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,这很正常,可父亲救过她的命啊!
父亲笑得很勉强,那模样比哭还难看;妈妈自顾自地干活,对姑姑视若无睹。我看不下去,倒了一杯开水给她。
姑姑这次又带了一盒月饼,几毛钱的那种,父亲看也不看便叫她拿走!姑姑以为父亲客套,笑嘻嘻地问他是不是嫌少,——嫌少的话她请卡车装来。父亲眼光看着别处,一字一顿地说,:“你用飞机装来我也不要!那天我看见你从家里出来,你没有看见我罢了!”
姑姑的脸立时涨得通红,她十分惶恐地跨上摩托,月饼放下也不要了!父亲将月饼扔进猪圈,半天一句话也没有说!
我们如皋雨水充沛四季分明,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。每年过了清明、谷雨,气温渐渐回升,降雨明显增加,万物就进入旺盛的生长季节。尤其过了五一节,早上四点出头天就亮了,白天更像是完全换了季,房屋、树叶在阳光照耀下亮得刺眼,柏油马路泛起粼粼白光,而空气中明显弥漫起阵阵热浪,一切都是夏天的模样。
不久窗外就传来布谷鸟的啼鸣,人们说它叫的是“麦收割割”,听起来也象。布谷鸟一来,也就意味着农忙季节来了。
在如皋,油菜是家家户户必种的作物,一年到头吃油都靠它。油菜籽不能等熟透后割,否则干脆的菜籽会掉到地里。八成熟的时候割最好。割油菜得靠手工,根根枝丫割下来,先聚拢在一块旧被单或花油布上,再盖上油布闷几天才打。油菜割完,还得拔油菜杆。遇到下雨天泥土松软还好,要是连续几天干旱,泥土干涸板结,油菜杆就像树根一样长在地里。这时候只能够用铁锹挖。
打油菜必须选择天气晴好的时候,而且太阳越暴烈效果越好。掀开油布,把油菜枝丫在上面铺好,晒上两个小时,就可以用连杆拍了。一遍拍完,把枝丫翻过来再晒个把小时,然后再拍一遍。拣掉拍碎的枝丫籽壳,再把菜籽和碎屑的“混合物”一簸箕一簸箕地端到屋山头的风口扬尘,直到把碎屑尘土扬尽,剩下清一色的油菜籽,打油菜的工序才算结束。
收完油菜之后便是收小麦、大麦、玉米,然后栽秧苗、插秧。栽完秧苗后要天天起早放水、关水、施肥、打药水、拔水草。有些水草看起来象水稻,拔掉后又生,前后得拔好几茬才行。接着还要种黄豆、芋头、花生、棉花......一晃夏天过去了,秋收秋播又到了眼前,也就是收稻子、种麦子、种油菜,一年长两熟或三熟。
种地辛苦,可是年底算算账,种子买了多少钱、化肥买了多少钱、农药买了多少钱、请收割机花了多少钱?最后粮食卖了多少钱,最后发现本钱都没收回来,更不要说人工钱了。可是亏本也得种啊,总不能让它荒着呀。
高中毕业以后,杨校长介绍我去大明中学代课。
那时候桃园乡和大明乡之间不通汽车,要去大明的话,要么骑自行车,要么先坐公交到磨头镇,再从磨头镇坐到大明,很不方便。
可是我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,父亲叫我坐公交去,我只好向公路边走去。
到了路边,正好遇到高中时的同学朱新明。他问我到哪里去,我说去大明中学代课。朱新民高中毕业后贩羊为生,他买了一辆摩托,这几天正好没生意,便说送我去学校,我一听求之不得。
9月的天空一片湛蓝,阳光温暖但不刺眼。朱新明骑着摩托车疾驰在柏油路上,呼啸而过的秋风将我前额的长发吹起,我忽然感到一丝凉意——秋天终究还是来了。和我不同的是,朱新明一直都是短发,他说这样看起来精神,也容易打理。
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,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学校。学校的老师都下班回家了,只有钱校长还在加班,钱校长热情地给我安排了宿舍,朱新明当天就和我住在一起。由于身处新环境,我俩都没有睡意,几乎聊了一个晚上。
第二天正式上课,上课前钱校长向其他老师介绍了我。这时我发现学校只有十几名老师,其中有一位年轻女老师,听说也是代课的。女老师名叫王琴,长得很漂亮,也很有气质,今年21岁。
老师们对我很热情,说我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们帮忙,不要客气。我心里感到暖洋洋的。
下课后回到宿舍,我告诉朱新明同事们对我都很热心,其中一位代课老师还是个美女、很有气质。朱新明一听立马两眼放光:“真的吗?那你把美女老师介绍给我”。我想我刚来学校,和王琴还不熟悉,怎么能冒昧地帮她介绍呢。这时正好王琴从我宿舍门前经过,我便指给朱新明看。朱新明一见两眼都直了,以后就呆在我宿舍不走了……
整整一周,朱新明一直在校里陪我,我也不好叫他走。好不容易挨到星期六放学(那时单休),我收拾东西准备和他回家。这时候王琴到宿舍找我:“孙老师,你们回家时能不能载我一段?”她住磨头,和我们顺路,因为不是我的车,我有点犹豫,没想到朱新明立马就答应了:“好的好的,咱们三个人一起回家,路上还可以说说话呢。””见朱新明已经答应了,我也只能笑着说:“好吧,我们一起回家。”
我让王琴坐到我前面,三个人一路上有说有笑,朱新明将摩托车开得飞快,一会儿便到了王琴的家门口。王琴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坐坐,朱新明立即说好的,我也跟着进去了。
王琴向妈妈介绍了我和朱新明,她妈妈很感谢我们带她回家。我说:“阿姨别客气,我们是顺路。”王琴妈妈说:“我女儿文化不高,工作上还望你多多指导。”我说:“阿姨,我也是代课的,不过我们以后会互相帮助,您放心。”就这样,我们又聊了好一阵,这时我想起离家还有一段路程,就赶紧和王琴母女告别,然后和朱新明向回家的方向出发。
到了我家后天也快黑了,妈妈为我们做了晚饭。朱新民边吃边说:“孙老师,今天到王琴家里,她妈妈对你挺热情,对我好像有些冷淡,你发现了吗?”我说:“她妈妈可能觉得我和王琴是同事,所以就和我多聊了一会儿,你不要多想。” 朱新明没有说话,低着头默默地吃饭,然后一个人回去了。
开学第二周,朱新民又要送我去学校,我说:“不必了,你要贩羊子,总不能为了我耽误生意。”。朱新民说:“那好吧,你自己坐车去,星期六我去接你”。“还是不麻烦你了,星期六我坐公交到磨头,再坐公交到桃园。”说实话,朱新民已经在学校陪了我一周,而且自己买饭吃,我实在不好意思麻烦他了。
等我到了学校,王琴也来了,她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,感谢我和朱新明星期六送她回家。我说:“都是同事,互相照顾是应该的。” 这时我发现王琴比上周更漂亮了,她明显精心打扮了一番,头发顺直地披在肩上,眼睛大大的,灵动又多情,脸上白白静静,穿得很时尚,整个人既靓丽又充满朝气。王琴看我有点发呆,立即娇羞地低下了头。我也不好意思再看她,独自回到自己的宿舍。
一周很快就过去了,又到了星期六的放学时间,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坐车,忽然听见学校院子里有摩托车鸣号,跑出去一看——我的天!朱新明真的来校里接我了。
“东西收拾好了吗,孙老师,我来接你回家了!” 朱新明边停车边问我。
“你还真的来了,精神可嘉啊!”我调侃道。
“你的美女同事呢?叫她和我们一起走吧。”朱新民在我耳边悄悄问道。
“哦,我明白了,你是特意来接她的吧?居然还打着接我的名义,真的是重色轻友啊。”
“没有没有,我是个重色轻友的人吗?上周我都不认识她,不也是送你来校的吗?”
“好吧,我去叫一下王老师,我们一起回家。 ”
我到王琴的宿舍叫她,她正准备坐公交呢。听说朱新明又来接我们,她很高兴地同意了,我们三个人又一路说说笑笑地回家了。
从此朱新明每周星期六都来接我回家,王琴也都跟着坐顺风车。我们三人成了很好的朋友。
放寒假后,朱新明开启了疯狂的“恋爱”模式:他每天都给王琴打电话,而且一打就是几十分钟。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手机,电话费又很贵,但对于朱新明来说,没有什么比追求一个心爱的人更重要了,即使电话费再贵,朱新明也在所不惜!
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但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——就在正月初五那天,朱新明去吴窑卖羊子时,半路上出了车祸,朱新明当场身亡!
第二学期开始了,王琴比上学期胖了一点,身材也丰满了许多。我们照例相互问候,当提到朱新明的时候,王琴显得很痛苦,她说当天早上朱新明还和她通过电话,叫她一定要注意安全,可他自己却不注意。我安慰她人死不能复生,自己一定要看开。
我后来买了一辆自行车,每周和王琴一起去学校一起回来,王琴很自然地成了我的老婆。
我在大明中学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,在这四十多年里,我获得了不少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奖项,被评为市骨干教师,多次受市政府记功、嘉奖,并获得市优秀青年教师、南通市读书自学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。更重要的是,我收获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:一个个学生从懵懂无知变得聪明伶俐,一届届学子走出乡村、叩开知识殿堂,这才是生活给予我的最高奖赏。作为一名老师,得天下英才而育之,固然是一件乐事;得农家子弟而教之,不亦快哉?
我爱我的学校。我们的校园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,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,有花木扶疏的校园环境。想当年我们靠人力搬迁学校,那样的壮举真的令人怀念。肯吃苦,爱打拼,也是我们大明人一贯的精神。
大明中学自上而下地提倡和鼓励师生读书写作,校长带头读带头写,各学科的老师也争着读争着写。自读与共读同生共长,交流与反思碰撞生辉。老教师的改变从这里开始,年青教师的成长也从这里出发。读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,读书让我的灵魂更滋润。我们在大明中学读出了滋味,读到了收获。
近几年,大明中学公众号创立后运行,催生了一批文学爱好者。目前我校已经有十几位老师成为如皋市作协会员。在这样一个文风蔚然的大家庭里工作,真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。
下载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