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朝元嘉二十九年冬。朔风呼啸,湘江呜咽,天寒地冻。
王应之凝视冰封的回雁峰,愁眉不展,回肠百转:这又得多少百姓挨饿受冻,死于非命啊!
当年,衡阳城大旱,自仲夏开始,至中秋时节,未降过一场丝雨,田地干裂,庄稼枯死,粮食颗粒无收!幸而,湘东王刘彧听从秘书中丞王应之劝谏,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,才得以熬过旱灾。可谁曾料到,冬天又奇寒无比,真乃流年不利,多事之季!
饥寒起盗心。几天前,城南的王晓鹤与牛大山聚集二十多人,盘踞回雁峰,昼伏夜出,打家劫舍,抢夺粮食,但从未伤人。
湘东王刘彧听闻郡内盗贼滋生,大发雷霆,命官兵将回雁峰团团围住,限三日内主动归案,否则辰时一过,杀无赦!
王应之听到这个消息,迅疾劝谏大王。然而,大王以“治乱用重典”驳回了王应之的劝谏。此后数日,闭门谢客。面对此情,王应之心急如焚。数十条苍生性命,全在王者一念之间。正所谓,一念成佛,一念成魔!
“咚咚咚”,急促更鼓声提醒已是三更。今日已是第三天!数十饥民,命悬一线!“再也不能等了,否则就要出人命了!”王应之一个激灵,“即使是跪谏,也要在黎明之前,见到大王救了百姓。”
王应之掌灯,起身,毅然推门而出。
寒风如刀子一般,削刮着他的脸。回雁峰下,官兵的火把通明。回雁峰上,却死一般的寂静。王应之不由得加快步伐直奔王宫,任由大雪铺天盖地迷糊他的视线。
此时,王宫大门紧闭。值夜侍卫见到秘书中丞,忙请安但不愿开门:“大王有令,今日辰时前,不见任何人。王大人您请回吧!”
王应之无奈,“扑通”一声,跪在王宫门前,大声喊道:“大王乃英明之主,求大王念在这些盗贼并未伤人、杀人的份上,法外开恩,撤兵济民,救民于饥寒,救郡境于将乱!”
其实,此时的湘东王刘彧内心也很矛盾。他深知城南的王晓鹤与牛大山一干人等都是迫于饥寒,才聚众盗抢。但为王者要有王者威仪,说出去的话,若马上收回,将会成为千古笑谈。于是,他故意避而不见王应之。可是,官兵和盗贼已僵持快三天,若真把这些人全都抓来杀掉,自己也会落得一个恶名,让天下苍生寒心。
听到王应之的喊声,湘东王刘彧叫来侍卫长,故作苛责状:“何人在外喧哗?”侍卫长回道:“禀大王,是秘书中丞。”“拖下去,砍了!”侍卫长见湘东王怒状,脸色一下惨白,赶忙跪地求饶:“大王,万万不可!秘书中丞可是忠心耿耿,爱民如子是不可多得的忠臣,求大王三思!”
湘东王刘彧做足了戏,端足了王者架子,于是缓缓道:“既然如此,就请他进来,看他有何话说!”侍卫长飞一般奔出王宫,将王应之扶至宫内。
见到大王,王应之跪拜,谏道:“大王,百姓聚众盗抢,皆事出有因,他们举家久已揭不开锅,妄行盗抢,实出无奈啊!”
刘彧闻之,面色稍显平静,说:“此话属实,但如若任其发展,如何是好?”
王应之双手打拱,谏曰:“若要消弭盗寇,不应杀戮,而是赈灾;百姓吃饱了,我们再施以仁德教化,严用纲纪约束,郡国必将恢复平静安宁!”
大王眉头紧蹙,问:“如若轻易释放盗贼,岂不成为天下笑谈?”
王应之明白大王的意思,谏曰:“大王,为严明纲纪,以儆效尤,罚这些人到何大善人粥铺义务做工两月,等明年开春令其每人垦荒二十亩,以此感化乡邻,平复郡国!”
大王听禀,若有所思,当即传令:“休兵!”
令既下,官兵皆撤。王晓鹤与牛大山一干人等皆跪伏回雁峰上,感激涕零!大呼“大王英明!”
此后,郡国大治,衡阳城果真清平宁静,一片祥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