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|

书签

设置

手机阅读

扫二维码

传奇阅读客户端

下载手机版

山东“煎饼侠”的蝶变

作者:何艾鮗

分类:历史架空

字数:7259

本作品由传奇中文网首发,版权所有,侵权必究。

点击这个书签后,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,
“阅读进度”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。

1

小说:山东“煎饼侠”的蝶变 作者:何艾鮗字数:7259更新时间:2018-06-21 09:41:21

煎饼卷大葱,是山东人的美食代表。2018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上合峰会,更让山东煎饼在各国**面前露了大脸,风光无限。而历史上,山东煎饼多是民间小吃,与“狗肉不上桌”有着类似的地位。但民间从来不缺创造性思维,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,山东人紧跟时代步伐,在如何烙煎饼上,不断创新,制造商机,成就了 “煎饼侠”飞翔梦。

传**煎饼里的乡愁记忆

生于1978年的我,正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涌动、分田到户的好**子。当时城乡群众渐渐丰衣足食,有了可以吃饱的馒头、煎饼。煎饼的原料,有小麦、玉米、地瓜、高粱等,其中,小麦算是这些粮食中的细粮,偶尔也会用去皮的面粉制作,而小米、大米煎饼,当时更是稀罕。在山东农村,会烙煎饼,几乎是每个家庭主妇持家的必备技能。从火候、鏊子上抹油的量到煎饼摊匀、打薄,都不是一**之功。合格的煎饼,刚从鏊子上揭下来应该薄如纸、脆如酥、圆如盘、中间没有孔洞、不黏不糊恰到火候。谁家做的煎饼好,谁家做的煎饼差,常常是妇女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,并且孩子们如果能拿着纯小麦的煎饼在街上吃,也是展示家庭富足的手段。

那时候在农村上学,分为早上、上午、下午三个班次。早班,天刚蒙蒙亮便要起床,只喝几口水就要去学校。跑完早**上晨读,上完晨读再上一节课,然后放学回家吃早饭。有时放学正赶上母亲烙新煎饼,饥肠辘辘的我,远远的就能闻到煎饼的香味。回到家中,直奔灶屋,母亲会把刚揭下的煎饼卷起递到我手中。这时的煎饼是最好吃的,又香又酥,可以不用菜肴直接吃。我自小饭量小,顶多吃两个。而邻家肚子大、能吃的孩子,像嗷嗷待哺的小鸟,蹲在母亲身旁等待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,一连吃四五个。家里孩子多的,时常为挣食一个煎饼面红耳赤,母亲无奈,只好像分家产一样,把一个煎饼撕开分给孩子们。煎饼那醇厚的香气,伴随着满屋的炊烟,久久飘荡在乡村的上空。如果能在煎饼里卷上菜肴或者就是猪大油、花生油加些盐粒子,更是难得的享受。

煎饼卷,卷住了多少山东人儿时的香甜记忆,当然也有辛苦的付出,像我这样生长在农村的七零后,记忆最深的痛苦,则是推磨了。因为那时做煎饼,多数人家是自己推磨来磨制烙煎饼的“糊子”,然后用柴**生火来加热鏊子,纯手工烙制。推磨,不仅费劲,还得围着磨盘逆时针旋转,并且父母常常喊醒睡意正浓的孩子起来帮工。也许由于**推磨的活少了,也许由于身体天生不适应,记得每次在半睡半醒中推磨,经常会转得晕头转向,这情形,很像飞行员招录时的训练项目。有时还偷懒不用劲,只扶着磨棍跟着装样子转圈。父母为了检验,会突然加快速度,滥竽充数的我则扶不住磨棍,把磨棍掉到盛满糊子的磨盘上,一顿呵斥是逃不掉的。家里有驴的孩子,就幸福多了,因为推磨的差事就被驴代替了。驴推磨,需要带上驴套连接磨棍、带上笼嘴防止它偷吃糊子,蒙上眼睛让它“只知低头拉磨不知抬头看路。”

当然,也有磨面坊经营机器磨糊子的生意,家庭稍微宽裕一点或者偶尔想“偷懒”的,也会花一毛两毛的去磨面坊磨糊子。虽然同样是粉碎粮食,同样是用手工把糊子烙成煎饼,但嘴刁的爷们总能品出其中的差异,觉得机器磨的糊子不如石磨磨的糊子做的煎饼香。但赚钱是大事,不仅用机器磨糊子无法阻挡,直接用机器烙煎饼的时代,也在改革开放十年后随着经济大潮****来来。

经济繁荣,催生机器煎饼时代
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随着经济繁荣,就业机会增多,不少农民走上了建筑、小商业、乡镇企业等岗位。这样,就没大有功夫在家烙煎饼了。于是,用机器烙煎饼的生意兴起。最早的煎饼机,起源于枣庄的滕州等地。开始的机器煎饼,如同造纸厂造纸一般: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铁制**筒被加热,**筒慢速旋转,把其底部容器内的煎饼糊子均匀涂在身上,糊子被加热做熟。这个过程,是连续不断的,所以停机之前煎饼实际上是一整个儿,必须人工切割、叠放。一个煎饼房,一般需要“看火、切割、叠放”三个人工。

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,国门进一步打开,更多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办厂,城市、工厂中需要大量的人力,因此,工人工资也不断提高。我上中专的假期里,也时常帮父母到煎饼房买机器煎饼。学计算机、了解一些机械原理的我,当时对于人工切割、人工费的事情,丝毫没有思索过,而莒县刘官庄镇中沟村农民王秀来却在买煎饼时觅到了商机。一天,王秀来到煎饼房买煎饼,看到煎饼价格再次上涨,他随口问了老板一句:“这煎饼又涨价了?”“不涨价就没法卖了。村里人都想去大城市打工,我这煎饼房,哪有愿意来干活的。也就能雇两个在家管孩子的老娘们儿。并且给钱少了人家还不愿意伺候呢。这不,前两天工钱又涨了!”听到老板的抱怨,**于钻研的王秀来琢磨起来:如果我发明一台煎饼自动切割、叠放的机器,不就能节省出大量人力吗?

想法很好,但要实现并没有这么简单。王秀来初中毕业,曾在乡镇****干过临时工,期间,通过高教自学考试,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。但在机械制造、电子技术方面,是毫无基础。坚定的梦想带来了坚定的力量,他从零开始学习相关知识,**机器和零件组装、试验。光掌握基本理论,就费了好几年功夫,想要设计出完美的煎饼切割、叠放机器,更是复杂的过程:刚熟的煎饼薄而脆,如果切割刀力度掌握不好,会把煎饼切碎;同时,即使煎饼切好了,叠放的部件拿捏不好,也会让煎饼碎掉。

一次次满怀希望带着机器找煎饼房老板试用,一次次失败,一次次从头再来。这一折腾,就是七八年。期间,庄稼地里的事、赚钱的事,全是老婆的事。“娘家人,我都帮他借遍了。后来我再回娘家,人家都躲着我走。我见了人家也害羞,哎!借了人家的钱,老是不还,咱怎么跟人家说呀!最困难的时候,家里连妇女进站查体的5元钱都拿不出来。你说我怎么张口借那5块钱呀!”说起那段困顿的往事,王秀来的妻子百感交集,但更让她颜面扫地的,是村里人看她丈夫的眼光:“有一阵子,他天天蹲家里捣鼓那些破机器,十来天都没出门。邻居见了我就直接问:‘那个**又上哪里去了?你可别让他出去丢人了。’”妻子无言以对,回到家,她窜进王秀来的屋,伸手就要撕毁图纸,砸掉机器。王秀来拼命用身体护着:“我马上就成功了!一定会加倍回报你!你给我弄坏了,我就活不成了!” 面对执拗的丈夫和他多年来重复的承诺,吵闹之后,她只能继续默默承担、**劳。但谁又知道,他的诺言到啥时实现,或者永远都不会有那一天。

十年的光景流过,如同中沟村小沟里的水,悄悄的,不知流到哪里去了。然而,流水经过的地方,庄稼却茁壮了。十年磨一剑,王秀来的研究,也终于获得突破! 2001年,全自动煎饼切割、叠放机终于研制成功。王秀来欣喜若狂,可是,周边的煎饼房老板们早就对他不屑一顾,他只好带着设备跑到**照市区,掏出口袋里所有的当然也是借来的钱,诚恳地央求煎饼房老板:“我自带面粉、包着你因耽误工夫的损失、还请你到大酒店吃饭,求你试一试我的新机器吧!”没想到,王秀来早已“臭名远扬”,人家煎饼房老板接着怼他:“和你吃饭?人家会说我也是**!你该上哪上哪!走得越远越好!”成功了却没人相信带来的焦虑、无可奈何,丝毫不弱于当初的一次次失败。

田野里麦浪****,颠簸的公共汽车车轮****,王秀来的心里乌云****。想到妻子正**自一人在热浪****的太阳下弯腰收割,他不禁热泪****。

然而,过去的失败都没让自己灰心退却,这次他怎会放弃?几经曲折,后来终于有不了解王秀来“底细”的外地人答应试用他的机器。这一试,果然完美!首秀成功,运气归来。秀来牌全自动煎饼切割、叠放机从此扬名煎饼加工界,每台售价5000元左右,先前的煎饼房老板主动找上门,先给订金排队等着买机器。因为有了这一台煎饼切割机,不仅煎饼“板正”、卫生、卖相好,还直接节省出两个人力,一年下来就能节省出两台煎饼切割机的工资。

十年的贫困、没落,王秀来终于实现了从“**”到“煎饼侠”的蝶变。他没有辜负妻子的默默付出和给她惊喜的承诺,也没有忘记当初借给他钱的亲友,还钱的同时,他给“丈人”门上的亲戚一家送了一台彩电。

然而,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。又过了十年,石磨煎饼卷土重来。新的回归,必将带来新的商机,等待新的“煎饼侠”去把握。

美好生活,让手工煎饼再次回归

随着生活的富裕,**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高,在吃的方面,更多的人注重起了营养、养生和口感。于是,人们又怀念起了纯手工制作、带有麸皮、掺杂五谷的石磨煎饼。

  远在大连的莒县80后小伙杨龙,打小熟悉家乡煎饼的味道。大连人中,也有很多山东移民,喜欢吃煎饼。当年为维持生计,母亲在家里开设了一个摊煎饼的小作坊,每天辛苦地摊煎饼,然后拿到市场上卖。因为用的是**材实料,价格也公道,杨龙母亲的煎饼很受欢迎,成了自家附近几家菜市场、露天早市的抢手货,一天能卖一百多斤。

初中毕业后,杨龙到了一家厨师学校学习面点、雕刻手艺。厨师学校毕业后,他到了一家星级酒店工作,并且一个月能发到3000多块,收入可观。看着儿子长大**自食其力了,母亲感到由衷欣慰,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,她心里盼望着儿子能早**成个家。而让她没想到的是,2003年,杨龙在大酒店干了一年多却突然要辞职,并且当他把辞职的理由说出后,父母都气疯了——他要回家卖煎饼。提起当年杨龙卖煎饼的事,母亲这样向笔者描述当时的感受:

“当时上学花了那么多钱,学雕刻学啥的,在饭店里干得也挺好的,我挺高兴的。一听他说要回家和我摊煎饼,我和**都不同意,我当时冒了一身冷汗啊!感觉白养他了!”

母亲觉得,做煎饼这个行业都是岁数大的人干的,年轻人干这个一点前途都没有。并且一个大小伙去卖煎饼太丢人现眼,也不好找媳妇。杨龙的“龙”字,包**父母对他的美好期望,如果卖煎饼,只能一辈子是条虫。但父母的强烈反对,并没能阻止儿子,没过三天,杨龙硬是把工作辞了,硬是开始了自己的煎饼小哥生涯。然而,开始阶段,他的煎饼卖的却没有那么顺利。面对我,杨龙道出了当年的辛苦与艰难:

“天最冷的时候,蹬着自行车跑30多里路送货,冻得手指头都疼,腿都麻木了。就**着一个拗劲,我就相信,以后一定能把煎饼给做大。

但是一开始跑市场的时候**的特别难,有个老太太,在那里卖货,我过去跟她说‘大姨啊,我这个煎饼给你送点,你卖卖试试吧!’她不但不要我的货,而且还把我从市场里给推出来了。

送货的时候,最怕遇见同学,人家有的在上大学,有的有稳定体面的工作,我就怕骑着自行车卖货叫人看到了,多尴尬的一件事。”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6年过去了,到2009年,大连市各农贸市场已经有100多家摊位在卖杨龙的煎饼,而这些摊位,都是他一家一家“厚着脸皮”跑出来的。这时候,父母已经不再反对他卖煎饼了,他送煎饼的工具,也从自行车换成了货车;烙煎饼的人,也从父亲、母亲、妹妹增加到了二十多个人;煎饼坊,也从一间小屋变成了厂房。

然而,这仍然没能让杨龙满足,2010年,他又做出了让父母惊讶的举动:拿出所有积蓄,并卖掉准备结婚的楼房,建起了一个有着105盘鏊子的煎饼生产厂。他想让山东煎饼做出点名堂来,上档升级,打入大酒店,打入大超市。但按照要求,进超市,必须要有“食品生产许可证”。然而办这个证没那么简单,他的加工方式还需要按要求改造升级。在**部门的帮助下,杨龙不惜投资进行升级改造:厂房不符合要求,改;火源不达标,改;生产流程不合格,改! 2012年9月,经过对生产车间的标准化改造,杨龙终于拿到了自己的食品生产许可证。

小作坊变身大企业,杨龙的煎饼事业鱼跃龙门。小包装、多口味的“杨龙煎饼”迅速摆上了国内7000多家大型超市的货架,南到海南岛,北到京城。因为营销方式新颖、煎饼口感松软,短短几年时间,“杨龙煎饼”年产量猛增至3000吨,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。他还把煎饼的口味增加到了十几种,甚至有人吃鲍鱼也要用煎饼卷着。“杨龙煎饼”名扬千里、龙行天下,杨龙也名副其实的成了煎饼加工界的“龙头”。

在杨龙的办公室里,一张“中国地图”和一张“世界地图”并排而立,占据了整面墙的大部分。那张中国地图上,大部分省份都被贴上了红色的五角星,代表着杨龙煎饼所覆盖的地区;而在那张世界地图上,一颗星标注在**洛杉矶的位置,杨龙自豪而坚毅的对来访我说:“**的快餐可以卖到中国,我们的煎饼也一定能卖到**!”现在的杨龙,一直在路上,他不断琢磨吃煎饼的新形式,卖煎饼的新路子。于此同时,在杨龙的老家莒县,又一个“煎饼侠”出现了,他甚至到了从百万富翁到欠款百万的巨变。

智能制造新时代,机器煎饼和手工煎饼的联姻

新时代,新旧动能转换。山东煎饼和煎饼人同样不甘落伍。连一个毫无基础的下岗职工也做起了“智造”的梦想。

2000年,刚刚退伍的莒县人张同金,被分配到莒县柠檬酸厂发酵车间。可是,满怀希望的他,连厂区还没转熟、连工友还没认全,只上了29天班,就成了“下岗职工”。

下岗后的张同金,没有沉浸在抱怨和迷茫中,而是先后做起了熟食、童装、大米、**蛋、小百货批发生意。在百货批发业上,他成了国内10多个品牌的莒县代理商。生意顶峰时期,年营业额突破百万。2009年新式**轿车在莒县刚上市,他就花30多万买了一辆。这时的张同金,被同行和周围人羡慕。

  一次战友聚会上,战友们对当年他常带到部队分食的山东手工煎饼仍念念不忘。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张同金突发奇想:手工煎饼虽然好吃,但加工起来太费时费力。如果我能造一台模仿手工的智能煎饼机,是不是很有市场呢?

说干就干,2011年夏天,张同金的小儿子刚出生几个月,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劝阻,跑到临沂和战友合作建厂,开启了全自动仿手工煎饼机的研发之路。现在提起当时的情形,妻子仍气呼呼地对我说:“他就是一头驴,一头八头驴也拉不回的倔驴!”

为了梦想中的全自动仿手工煎饼机的研发,他聘请了一位高级工程师和18名工人。两年后的2013年,终于设计出了一台机器同时有6盘鏊子的煎饼机!现在,张同金仍然记得当时点火试验的震撼场面:“一盘鏊子、两盘鏊子、三盘鏊子,一分钟、二分钟、三分钟……最后,试验十分钟,六盘鏊子同时运转,同时烙制出完美的仿手工煎饼!没想到,这么快我们就成功了!我当时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!”

机器设计出不久,煎饼加工厂看到这神奇的“三头六臂”后,被深深吸引。张同金很快卖出了3台,一台18万,三台就是54万!这时,张同金不无骄傲的用厚厚的**币向家人证明他当初倔强选择的正确。可是,钱还没捂热乎,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:卖出去的机器,三个买家都要求退货。“在试验时,我只让机器运转了10分钟。前10分钟运转良好,没想到,客户买回去后,一过10分钟特别是到了20分钟时,机器运转就不正常了:有的鏊子烙不熟,有的鏊子烙糊了,有的却一边不熟一边糊。”这样的结果,让张同金措手不及。

两年下来,自己不但搭上了全部积蓄,还欠下了170多万元的外债;合作伙伴退出,工程师和工人辞职;新式**也换成了二手小面包车。认识张同金的人都说他不务正业,自行败家,提起他今昔家境对**,不免摇头哀叹。这时的张同金也陷入了两难境地:“不干了吧,170万等于打了水漂;继续干吧,万一还是失败,就赔得更多。”一番思想较量后,张同金没有选择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,他把厂子从临沂搬回莒县,凭着在部队练就的那一股子闯劲,他单枪匹马地继续干起来。

用煤加热火候好,但来回添火,效率低、不卫生;用导热油火候稳,但煎饼口味****正手工的有差距;用电热丝加热,成本高,故障多,煎饼味道也不行;用燃气加热,卫生、实惠,但火的均匀稳定难题一直没克服。面对这个难题,张同金远赴浙江,到专业的燃气灶企业学习技术。可是,燃气灶企业生产的大多都是用于炒菜的小灶,一盘鏊子大的燃气灶,他们从来没生产过。但设计师的深厚理论,还是给了张同金很大启示。

“想出来一个新思路,我就赶紧去临沂批发市场买配件。结果回来一试,还缺别的配件,接着再去临沂。多的时候,一天得跑三趟,三个来回就得接近500公里。”几经波折,张同金终于克服了燃气加热的送气难题,制造出了技术成熟的全自动仿人工智能“鏊得旺”牌煎饼机,上糊、抹平、从鏊子上揭煎饼、摞煎饼,全过程自动,并且火候均匀稳定、大小合适。使用张同金的机器烙制的煎饼,在保持了手工石磨煎饼口味基础上,**手工煎饼更薄、更细腻、均匀、卫生。新机器于2015年一投放市场,就成为抢手货,现在已经卖出 300多台,并且还卖到了新西兰,让山东煎饼走出了国门。东北人中,有很多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代,他们至今保留着吃煎饼的习惯,但煎饼糊子的制作与山东已有所不同。为适应东北煎饼的特点,张同金又生产出了半自动仿手工煎饼机,打开了东北市场,现在他的半自动煎饼机已经卖出了1000多台。

当我问起全自动仿人工智能煎饼机的价格时,张同金不无自豪地说:“我这一台全自动的卖2万2,正好是雇一个人工一年的工资。但这一台机器的生产量相当于3个人工。这个账,烙煎饼的老板都会算。同时,不少原先的小作坊用上我的机器后,上档升级,煎饼都做成了品牌,打进了超市。全国有近20家,光咱**照,就有5家,他们还生产出了海鲜煎饼、水果煎饼、五彩煎饼,最贵的卖到20多一斤呢!过去,咱走亲戚,你见谁家有送煎饼的?太土、拿不出门。现在呀,从超市里买带包装的煎饼,既健康又时尚。”

我第二次到张同金的工厂时,张同金外出安装设备了,他的妻子正好在到厂里。听到我的赞许,她仍旧对丈夫气呼呼,“我都三天没来厂里了。我不稀罕管他的破事!”看到门口停放的几辆车,她无奈地说:“你看,员工都开着轿车来上班,我们家却还开着二手‘小面包’。他这几年,投资太大了!”可是,当问及孩子的事情,她说,大儿子大学学的是机电一体化。看来,是打算子承父业了。

有梦想才能有力量,电影中的“煎饼侠”可以歪打正着“**丝逆袭”,而现实中的“煎饼侠”们**灵活的头脑和执着的追求也实现了翱翔。跨越40年,山东人在煎饼上的发明创造,管中窥豹地诠释了观念的力量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

  何艾鮗说:

        

2
  • 88传奇币

  • 588传奇币

  • 1888传奇币

  • 5888传奇币

  • 8888传奇币

  • 18888传奇币

立即打赏

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

  • 1

  • 2

  • 3

  • 4

  • 5

  • 全部

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

立即投票

忘记密码?注册新帐号

使用合作网站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