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对立统一学说,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系统论。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的。阴阳解释了宇宙的起源,五行则是关于宇宙和事物结构的学说。
五行中的“五”,指的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5种基本物质;“行”,是指运行,运动变化的意思。因此,五行是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,而不是五种物质本身。
“五行”和“阴阳”一样,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。其源于西周末年的“五材说”。从《左转》的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”的观点,再到《尚书.洪范》中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”的记载,我国古代哲学家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,推演到其他事物,构成一个固定组合形式。
五行学说与中医学息息相关,中医学把五行学说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看待,认为宇宙自然界的运动变化,都不能脱离五行的规律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〝天地之间,**之内,不离于五,人亦应之。〞、〝夫五运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。〞
古代劳动**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,认识到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。“木曰曲直”,意思是木具有生长、升发的特性;“火曰炎上”,是火具有发热、向上的特性;“土爰稼穑”,是土有种植庄稼、生化万物的特性;“金曰从革”,是金具有肃杀、变革的特性;“水曰润下”,是水有滋润、向下的特性。《尚书》中说:“水火者,百姓之所饮食也;金木者,百姓之所兴作也;土者,万物之所资生也,是为人用。”
一、五行的相生相克
五行学说,是以相生、相克的规律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,形成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模式。
相生,有相互资生、促进、助长的意思。五行相生的规律是: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。
相克,有相互制约、抑制、克制的意思。五行相克的规律是: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
木之所以生火,是因为木性温暖,火隐藏其中,古人钻木取火;火之所以生土,是因为火燃烧物体后,物体便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;土之所以生金,是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,经过冶炼后能提取黄金;金之所以生水,是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,便融为液体,液体属水,而且水要铁器来开导疏通;水之所以生木,是因为水能灌溉树木,树木便会欣欣向荣。
同样,金之所以克木,是因为金属铸造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,故刚胜柔;木之所以能克土,是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,能突破土的障碍,故专胜散;土之所以克水,是因为堤坝可以阻挡水流,即实胜虚;水之所以克火,是因为火遇水便熄灭,故众胜寡;火之所以克金,是因为烈火可以溶化金属,故精胜坚。《黄帝内经素问》指出:“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灭,土得木而达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绝。”
古人基于这种认识,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五行,因此在概念上,已经不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本身,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、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。
二、五行的生克制化、乘侮
五行素有生克制化之说。所谓“生克”,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。所以对五行中每一行,都有“生我”、“我生”和“克我”、“我克”四个方面的联系。在相生关系中,任何一行,都有“生我”和“我生”两个方面。生我者为母,我生者为子,所以又称“母子关系”。
如以火为例:生我(火)者为木,故木为火之母。我(火)生者为土,故土为火之子。
在相克关系中,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个方面。如以土为例:克我(土)者为木,我(土)克者为水。
五行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。没有生,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;没有克,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平衡协调下的生长与发展。因此必须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。这种生可相互为用的关系,称为“制化”关系。
五行之间的正常生克,如果失去协调,便会引起事物的反常状态。相克的反常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:相乘有乘虚侵犯的意思,属于过度相克。它与相克的顺序一致,但是克制的力量超过了常度,因而会**事物内部的平衡协调。如木过于强盛,则克土太过,造成土的不足,即称为“木乘土”。相侮,有恃强凌弱的意思,属于反向的克制。它违反了相克的次序,反过来克制其“克我”者,所以也叫“反克”或“反侮”。如木本受金克,但当木特别强盛时,不仅不受金的克制,反而对金进行反侮(即反克),称作“木侮金”。
五行中某行偏盛或偏衰,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,则五行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**,会出现系统紊乱状态,人体产生严重疾病,自然界会出现旱涝之灾,而社会上会出现战争或**。
自然界的运动如四时昼夜的交替,日月星辰的**西落,动植物的生死荣枯,社会上的王朝更替,人体的血液循环,都在直观上呈现出周期循环,无不都是首尾交替的圆圈。它昭示了循环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的法则。那么时间呢?
经典物理学认为时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,是绝对的、无始无终的;相对论则认为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,速度增大时,时间将会变慢;当速度达到光速时,时间也就停止了。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?爱因斯坦可没有给出解释。
时间的本质是循环,它是时间存在的意义和法则。太阳的**西落、昼夜交替一次,诞生了远古时代人类最好的时间单位——天,一天被划成二十四个小时。他们〝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〞;月亮从圆到缺,又从缺到圆,周而复始,而且月亮的盈亏周期相同,于是产生了月的时间观念;春去冬来、冷暖交替的变化,这是一年四季的概念,也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。可见没有循环也就不会有时间观念。宇宙时间的起始点应该是太阳系形成之时,之前没有年月日的混沌状态,时间是毫无意义的,也不存在。由此不难得出,宇宙时间的终结点就是太阳系的毁灭。
光速是目前自然界中所发现的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,当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,它的质量无穷大、惯性无穷大。光是按照直线传播的,可以折射,可以反射,可以弯曲,但绝对不会走回头路。于是物体要么转化为能量,要么一直向前冲。没有了循环往复,时间虽然在流逝着,但那时候的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?
因此古人深深以为循环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,遂把事物内部结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,看做是个循环往复的运动,而综合模拟成一个循环式的动态平衡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