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,其中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其概念源于《易经》的卦象和爻象,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,“— —”表示阴爻,“——”表示阳爻。故有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、“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发挥于刚柔而生爻。”
阴阳明温暖;背阳的地方黑暗寒冷。古人于是以黑暗、光明,寒冷、温暖分属阴阳。的最初含义,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,朝向日光为阳,背向日光为阴;向阳的地方光后来引申其义,把生活、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种种两极现象如天地、日月、男女、昼夜,以及方位的上下、左右、内外,状态的动静、升降,性质的刚柔、轻重等,都用阴阳加以概括。
阴阳无时不在,无时不有。但何者属阴?何者属阳?
“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)。中医学以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,水为阴,火为阳,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。如水性寒凉而就下、湿润和阴暗,火性温热而炎上、燥热和光亮。其运动状态,水比火相对的静,火较水相对的动,寒热、上下、动静,如此推演下去,即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阴阳属性。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:
凡属于运动的、外向的、上升的、温热的、明亮的、无形的、虚浮的、功能亢进的……属于阳的范畴;静止的、内在的、下降的、寒凉的、晦暗的、有形的、实在的、功能衰竭的……属于阴的范畴。由此可见,阴阳的基本特性,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。
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,即阴阳无限可分性: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之中复有阴阳,不断地一分为二,以至无穷。如白昼和黑夜而言,白昼为阳,黑夜为阴。但在白昼和黑夜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,即白天上午为阳中之阳,下午则为阳中之阴;黑夜的前半夜为阴中之阴,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。
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,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,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,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。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,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,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。
介于阴阳之间的,还有一个“中性”。水相对于火属于阴,但水有三种状态——气体、液体和固体。水蒸气为阳,固体冰为阴,液态水则为中性。
液态水为生命之源,五行有(水生木),所以《周易》处处显示出对“中”的崇拜。《道德经》也是如此,老子说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居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流水只一味滋养万物,故而流动的水的性质最接近于道。
圣人之道,即为中道。我们的国家叫中国;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为中原;我们的医学叫中医,吃的是中餐;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孔子的中庸之道;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纲领是帝尧的圣贤之道——“允执其中”……
所以治病、治国的原则是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,这样才有生命力。
我们生活之中,处处有阴阳,具体都有所指称,比如:
自然界中,日为众阳之宗,为阳中之阳,为至阳;月乃太阴之象,为阴中之阴,为至阴。地球就是介于太阳和月亮之间的中道,是生命之起源。
地球表面可分为热带(赤道附近)和寒带(两极附近),热带为阳,寒带为阴。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,这里是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。
四季之中,春夏为阳,秋冬为阴。四季之中,夏季为至阳,冬季为至阴。春秋阴阳均平,昼夜相等。故而春季为万物萌发的时期,秋季为农作物、果实的收获季节。
一棵参天大树,树根为阴,树干为阳;树干之中,主干为阴,树枝为阳;树枝之中,枝条为阴,树叶为阳;树叶之中,向上的一面为阳,下面为阴……
但要维持这棵树的生命长青,阳光和水分必须恰到好处,即中道。
微观世界中,带正电的小粒子叫质子,属阳;带负电的小粒子叫电子,属阴。那么不带电的小粒子就是中子。
数学世界中,正数为阳,负数为阴。那么零就是数的中间数。
动物分雌雄,雄为阳,雌为阴。为了动物的圈养和育肥,人类早就知道阉割动物的生殖腺来去掉它的性别特征。
人按照性别分,女人为阴,男人为阳。而中国帝王最喜欢的就是不男不女的太监了!缺乏男人最重要的零件的太监往往心里阴暗变态,成为秦汉、唐明帝国的掘墓人。
人是有感情的,所以最优秀的人是兼具男性阳刚之气和女性柔情的。
人按照财富的多寡有穷富之分,穷人为阴,富人为阳。社会一旦两极分化,穷者愈穷,富者愈富,就会闹**。那么拥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就是社会的润滑剂。
封建社会的人按照社会地位分,贵族为阳,奴隶为阴,平民则是中间层。
人性也分阴阳,董仲舒有“性三品说”。 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“圣人之性”﹑“中民之性”和“斗筲之性”。所谓“圣人之性”,是天生的“过善”之性,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,后天不可及的天地之正气。“斗筲之性”,是无“善质”的,生来就“恶”的,这是天地之邪气。而“中民之性”,也就是万民之性,是“有善质而未能善”,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的芸芸众生。
《红楼梦》中贾雨村说:尧舜禹汤,文武周召,孔孟董韩,周程张朱,皆“圣人之性”。为大仁者,修治天下。蚩尤、共工、桀纣、始皇、王莽、曹操、桓温、安禄山、秦桧等皆“斗筲之性”。为大恶者,扰乱天下。余者皆无大异,为“中民之性”。
西方哲学家普罗梯诺说:人类处于神和禽兽之间,时而倾向一类,时而倾向另一类;有些人日益神圣,有些人保持中庸。人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魔鬼。
人生活的这个世界,就是阳间,死了就归于阴间。阴曹地府,阴森恐怖,缺吃少穿,中国人每年清明节都要给祖先送钱送粮。死亡是令人恐惧的,秦始皇、汉武帝均举全国之力寻求长生不老之药。
西方人不同于中国人,**教认为人生前朝向上帝,死后会升入美好的天堂,享受永恒的幸福,即来世的天国幸福。人生在世,不过是行色匆匆的过客。所以人世间为阴,死后归阳。
我国古代哲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和认真思考,总结阴阳之道为五大基本内容。
1、 阴阳交感相错
“交感”是指阴阳交互作用,“相错”是指这种交互作用十分复杂。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、万象化生的基础。故易曰: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”、“天地氤氲,万物化醇;男女媾精,万物化生”、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《易传.系词》。男女结合、雌雄**才有“生”,正是阴阳交感相错,世间万物才得以不断繁衍生息、焕发生机。这种宇宙生成理论否定了神创造万物、宰制万物的观点。
《易经》中就把凡是能够发生阴阳交感作用的卦,称为吉卦,如泰卦、既济卦等。
如泰卦的卦象为乾下坤上,乾阳为天,居下位;坤阴为地,居上位。我们正常的思维是天在上,地在下,为什么乾下坤上反而吉利呢?这是因为乾阳之气上升,坤阴之气下降,阴阳二气发生交感相错,上下互通,代表事物的无限发展可能性。
2、阴阳对立、互根同生
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、阳两个方面。对联就是阴阳对立思维的产物,如天对地、山对水、夜对昼、动对静、寒对热、春秋对冬夏等等。这种阴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,并不是平平静静、各不相干地处于一个统一体内,而是互相制约和互相斗争着的。且通过斗争,以维持动态平衡。
阴阳同时又是相互依存,相互为用的。没有阴,就不可能有阳;没有阳,也不可能有阴。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独立存在。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。如上为阳,下为阴,没有上的阳,就无所谓下的阴;亮属阳,暗属阴,没有亮的属阳,也无法理解暗的属阴。如果有阳无阴,或有阴无阳,双方失去了依存的条件,必致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”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成对出现的,所以老子说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合,前后相随。”《道德经.第二章》
3、阴阳此消彼长
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,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、此增彼减、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。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,在一定限度范围内,保持动态平衡,以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和变化。以一年四季为例,由春而夏,寒气渐减,温热日增,是阴消阳长的过程;由秋至冬,热气递减,寒气日盛,是阳消阴长的过程。这是正常气候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。若四季气候出现反常改变,则是阴阳消长异常的反映。
4、阴阳相生相克,彼此转化
阴阳转化,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,阴可以转化为阳,阳可以转化为阴。从而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。如果说“阴阳消长”是一个量变过程,那么“阴阳转化”便是一个质变过程。仍以四时气候为例,寒来暑往,不断变更,冬寒至极,春暖必来;夏暑至盛,秋凉必至。自然界寒热暑凉的更替,也正是阴阳转化的体现。而且是一个寒热消长的量变,进而发展到寒热转化的质变过程。“重阴必阳,重阳必阴”、“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”,其中“重”和“极”,指的是阴阳双方具备了转化的条件。如自然界中属阴的水加热至沸点升腾,可以转化为属阳的蒸汽,即属性阴转化为阳;反之,蒸汽遇寒后冷却转化为水,即由阳转化为阴。
阴阳转化包容了西方人所崇拜的“因果律”:阴阳转化是“结果”,转化的条件是“原因”。只要具备了阴阳转化的条件,从阴到阳转化过渡就具有普遍性、必然性。这个靠的是逻辑推理,是有原因就能想到结果的线性思维。它是能够科学预测、有规律可循的,而不是靠鬼神或者算命打卦。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,由辩之不早辩也。《易》曰:履霜坚冰至,盖言顺也。”《易经.坤卦.文言》有积不善之家、之国(原因),就必有余殃——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(结果)。霜雪积累到一定程度(原因),就必有坚冰到来(结果)。水加热至沸点必然升腾成蒸汽,蒸汽遇冷便凝结为水,符合阴阳转化的条件都能推导出结果。
所以研究阴阳之道的《易经》也被称作预测学、未来学。
阴阳转化,虽然可以发生突变,但大多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,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。由此可见阴阳的消长(量变)和阴阳转化(质变)在事物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。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,而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。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《道德经》形象展示了大小、高低、远近的阴阳变化的规律。
楚汉相争时期,随着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此消彼长,最终垓下一战奠定汉朝四百年天下,刘邦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;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地位,则是突变。
5、阴阳相生
阴阳互相转化,即阴生于阳,阳生于阴。我们知道鸡生蛋,蛋生鸡,永远循环无端。那么世界上到底先有蛋,还是先有鸡呢?生是阴(女性、雌性)的特征,故而世界上应该是先有蛋。地球能有生命,是不是地球的构造像个鸡蛋那样的有机体?我们追溯到宇宙的起源,是不是宇宙的初始也象个鸡蛋那样的混沌模样。
掌握自然界阴阳转化(物体运动和静止、运动速度的快与慢、冷与热、电与磁等)的客观规律,分别是力学、热力学、电磁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。而牛顿、麦克斯韦则运用数学语言准确阐释了这种阴阳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。
掌握社会政治领域内阴阳转化之道(如何王天下?如何霸天下?如何守住天下?如何治理家国天下?即孔孟之道),那就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事情;英雄豪杰踏准阴阳变化的节奏,相时而动,顺势而行,则可内圣而外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