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。事物的矛盾法则,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原则。
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基于对立的统一,尤其突出“斗争”和“对立”是事物发展的源泉。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,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。在**、毛**思想里,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。不是社会主义埋葬资本主义,就是资本主义抵挡住社会主义的进攻,二者必居其一。“**”时期的口号就是“宁要社会主义的草,不要资本主义的苗。”
矛盾,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。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与物无不陷也。”有人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也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《韩非子.难势》矛盾是对立的,不是矛刺穿盾,就是盾抵挡住矛,不会有第三种结果。以后矛盾就比喻互相抵触,不能相容的两个事物或现象。正如《韩非子.显学》中说:“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时而至。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。”
可以这样说,西方任何学说在诸子百家里都有与其相对应的。韩非子与**的结合,构成毛**时代独特的“斗争哲学”——“以阶级斗争为纲,纲举目张”、“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,必须年年讲、月月讲”,还有诸如“兴无灭资”、“斗私批修”等等。**后期毛**说“八亿人口,不斗行吗?”
矛盾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均衡的,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,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即阳;另一方处于被支配的地位,是矛盾的次要方面,即阴。用阴阳思维解释矛盾,你就会豁然开朗。矛和盾不两立,就像水火不相容。水火泛滥都能给人类灾害,难道我们因此而离开水或者火吗?
阴阳不但对立,也相互统一。如一枚硬币的正面是阳,反面为阴。硬币总是同时拥有正反两个方面的,两者无法分开,也无法完全相同。而且硬币两个面,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相互冲突,也不可能发生斗争。只是作为统一在一起的“阴阳”而出现的。“文景之治”、“贞观之治”不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、地主和农民的和谐共处吗!故而孔子提出阴阳的最佳状态是“中和”、“中庸之道”。
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相转化和变幻莫测,如同“阴阳不测谓之神”,如何解决矛盾? 列宁的办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。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?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,这雨对谷物是有益的好事;当积涝成灾,天上还是倾盆大雨就是坏事,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但天无论大旱还是大涝都不是什么好事,雨水唯有适“中”才是好事。
改革开放初期,思想界展开“姓资”和“姓社”的争论。而邓小平巧妙地将二者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,既搞活了经济,又避免了剧烈变革带来的阵痛。